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

也許職務階級有高低,但是每個人的人格是沒有高低的

二年級的暑期,全班到工兵學校實習三週,燕巢的烈日令人印象深刻,每天的操作與課目讓草綠服都結上了一層白鹽,但是,能夠逃離課堂的束縛,綜然辛苦還是覺得有趣。 接訓本班的少校中隊長是位從母校專科部畢業的學長,雖然才短短三週,對於他而言,應該也是個墊檔的任務,但是感覺得到,隊長很用心地帶我們,熱情溫馨的歡迎茶會,經常關心我們的生活。 他說,列子中的部分同學,未來如果不幸分發到海空軍,那麼這三週的經驗將可能就會是他們對於陸軍的唯一印象,因此他必須做好,基於同校情誼,他很珍惜這次能夠帶學弟的機會。 的確,我對工校留下了很好的回憶,也是因為隊長。 他費心為我們找尋磨練領導能力的機會,就是到其他的中隊擔任實習幹部,帶領士校來這實習的士官學生,但是,很快地就發生狀況了,有些同學用謾罵的方式對士校學生,因而雙方產生摩擦,我們對於這些小弟弟可能多少存有些先入為主的定見。 隊長招集全班同學在操場一角實施機會教育,大家圍著隊長聽訓,隊長雙抱著胸看著地上若有所思,老半天沒有說話。 「各位學弟,我曾經自己吃過虧,今天想跟大家說一下我的體會。」隊長語重心長地看著我們「也許我們的職務階級有高低,但是每個人的人格是沒有高低的,你必須尊重每個認真付出的人,即便他的職務比你低。」 「你不尊重他,你是不可能帶到他的心,帶不到心的部隊是沒有戰力的」隊長侃侃而談,「各位都還在學習,自己好好想想」 其實,我們也只不過比這些士校生虛長幾歲,說實在地,我們與他們都還只是孩子,同為一群離家的遊子,只是這些小弟弟才國中畢業就離開媽媽,離開家鄉了,想到這些,心中不免也有些酸酸的。 隊長指示輔導長辦了個球賽,軍官生與士官生混合編隊,烈日下,一群離家從軍的遊子們笑得好開心,如兄如弟,在工兵學校的球場上。 很幸運地,我們又再次遇到優秀的隊職官,教導我們如何當個軍官。 後來許多次遇到自己可能要遷怒別人的時候,我都會想起隊長的叮嚀,「也許職務階級有高低,但是每個人的人格是沒有高低的」。 年代久遠,雖然已不記得隊長的姓名了,還是感謝這位母校的學長當年耐心地教導我們。

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

海軍測量官科符號探源

 一、前言

海軍的測量官科符號很特別,是一枚六角星形 [1],屬海測與氣象專長的軍官配掛,海測專長的士官也同樣配掛 [2],相關源起及意義未明,筆者多年來探訪過許多前輩,都沒有確定的答案,其實這個特別的符號在西方的文化中與魔法有關,所謂六芒星,也有人認為是大衛之星,也就是目前以色列採用的國徽,甚至還能牽連到索羅門王慎謀獨斷的智慧。

由於這個六角星與將軍階級的將星在遠距離時乍看似乎很類似,因此常會受到其他軍官的羨慕與調侃,也因而發生一些美麗的誤會。

民國83年5月間,筆者隨海軍測量隊搭乘人員運輸艦(AP)赴金門測量任務,由於人數較多,因此筆者與同學孫少尉被分配到與其他學長們不同的艙間(強艙),在下船時會先上岸。

經過一夜的航行終於順利抵達料羅港,我們迫不及待地跳上岸,成為最先上岸的海軍軍官,強鎮定地抬頭挺胸走在碼頭上,頓時,陸軍的樂隊突然開始奏樂,把我們嚇了一跳,但還是力求保持鎮定,從容地繼續走。

負責接待的陸軍引導人員迎了上來,走近點才發現我們衣領上的星星是空心的,趕快叫樂隊停止演奏,兩個被誤會的少尉立刻被打回原形,原來他們在等的貴賓還沒下船。

這段受人誤會的經驗使筆者對這個符號的由來更加地好奇,也適逢2012年間適逢海軍大氣海洋局建局90周年專刊製作時蒐集許多了史料,得以在故紙堆中尋覓這個答案。


二、海軍服制條例

海軍的服裝樣式、顏色以及相關符號樣式過去都是由「海軍服制條例」所律定,因為這是法律的層級,必須由立法院通過在由總統府公告方能生效,並非能時常更改,另外服制的修改也代表需要一筆龐大的預算才能全軍製補,因此,在過去財政困難的年代,許多在條例中所律定的服制也就從未製發過,如大禮服、禮服、公服、晚公服、晚禮服及晚常服,現在「國軍服制條例」也就取消這些服制了。

由於本文的問題是有關符號的源起,也是服制業務的一環,經過查找了民國46年5月1日公布的「海軍服制條例」[3],可以發現若干有用的訊息,首先是海軍士官長袖章肩章領章圖示(如圖1),由圖中可以看出當時士官各科別的圖示,在第2及第3排最左側的分別是氣象及測量,若仔細觀察測量的六角星形,可以發現兩個三角形交疊處並不重合,而是呈上下交疊形狀,顯然有別於大衛之星。

1 海軍士官長袖章肩章領章圖示(民國46年)


圖2 海軍測量士官兵臂章圖示(民國46年)

圖2 海軍測量士官兵臂章圖示(民國46年)


條例中有關符號的意義是在上士(含)以下的臂章形式中解釋,圖2是測量士官兵的臂章圖示,當時的上士至下士的階級係分別以青天白日徽,兩枚五角星及單枚五角星表示,各科符號的意義則在臂章的說明表內顯示(如圖3及圖4),可以在圖3中發現測量符號的意義,其實並不特別,很單純就是兩個交叉三角板,三角板是一種在測量作業中的繪圖工具,所以,當時可能就獲選為代表,並且是三軍使用同一符號,因為聯勤的測量人員編制較大,海軍可能是延用接受此一符號,但是物換星移,率先使用此符號的聯勤與陸軍在民國60年代換了符號,海軍反而保留了此一傳統至今。

圖3 海軍士官兵臂章表(民國46年)




圖4 海軍士官兵臂章表(續)(民國46年)



三、海軍熱帶地區制服

在整理海軍服制變革相關舊檔案的過程中,也意外發現若干值得紀錄的史料,例如海軍陸戰隊在民國40至50年代間曾多次爭取將皮鞋及襪由黑色改為黃色,以及未曾實現的「海軍熱帶地區制服」,以下謹就「海軍熱帶地區制服」案略述始末。
由於民國46年公布的海軍服制條例中的軍便服並未區分冬季及夏季,統一為黃卡其色小翻領長袖上衣,也就是與現在於4月及11月穿著的軍便服相同,只是當時為全年穿著,但是陸空軍的官士兵均有夏季短袖軍便服,而臺灣地區地處熱帶夏季漫長,的確有穿短袖的需要,因此雖然服制條例才剛頒行不久,海軍總部還是研訂了「海軍熱帶地區制服」在民國47年7月8日向國防部呈報,樣式如圖5至8[4]

該案的設計最大特色就是短褲,即使在今日看來仍然相當前衛,更何況是仍屬保守的當時,但是當呈案報到國防部時卻並未遭到物議,承辦參謀為一廳四組的陸軍中校張永鈞,張中校於簽呈說明內表示,經查友邦如美、法海軍均有短袖短褲服裝,且海軍流動性較大,本案尚屬需要,為求周延,請海軍先行製成樣本,派員試穿於國防部「三軍服制研審委員會」中展示,俾利後續送立法院審議 [5]

圖5 海軍軍官熱帶區白軍服


圖6 海軍軍官熱帶區黃軍服

圖7 海軍女職員熱帶區白軍服

圖8 海軍士官兵熱帶區白軍服



而臺海情勢驟變,隨即在次月就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炮戰,海軍隨即也參加了九二台海戰役,因此,案情可能就受到影響而擱置下來,另外如要等到立法院再次修訂頒行才剛滿年餘的「海軍服制條例」,勢必還要再經過相當多年,因此海軍決定再次呈報「夏季短袖黃軍便服案」[6],針對海軍上士(含)以上官員以及陸戰隊官士兵訂定短袖黃軍便服,下裝均為長褲,呈案報到國防部時,仍是由張永鈞參謀承辦,事過約一年張員已晉陞為陸軍上校,同時所隸組織也改組為參謀本部人次室第七處,但同樣地,張員簽擬同意並請海軍配合於日後修訂「海軍服制條例」時併案檢討[7],短袖黃軍便服就這樣先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頒行製發,但海軍服制條例卻一直沒有機會再於立法院修訂,直到民國96年「國軍服制條例」於立法院通過時,短袖黃軍便服才再度被納入法律中,海軍服制條例同時廢除,但此次修法時,已無人再想起那將近50年被擱置的短袖短褲型「海軍熱帶地區制服」了。


四、結語

本文由海軍測量官科符號談起,回顧海軍服制條例,再論及海軍熱帶地區制服,在整理舊檔的同時有兩項感想。

首先是凡事皆有所本,任何典故都有其根據,切忌人云亦云,更忌加油添醋混亂視聽,一定要找到緣起才好,海軍測量官科符號與其他官科符號一樣,係取材於任務中特定工具為代表,是一對交叉之三角板,與大衛之星並無關聯,也並非是魔法的六芒星,但沿用多年後卻反受大衛之星影響,沙國與以色列交惡,陸軍與聯勤遂改符號為地球形象,海軍卻反而保持傳統延續至今。

其次,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尤其現在進入資訊時代,相關公文保存更容易,難保未來數十年無人查考,例如服裝之事在當時也許就是小事,但50多年後還是有如筆者般的好奇者翻出,因此,事無大小均應謹慎從事,最重要的是要能對自己負責,經得起檢驗。

註釋

[1] 陸軍的測量兵科符號目前是地球形象中綴乙枚十字星,但原來也是六角星形;筆者於民國80年間在陸軍工兵學校實習時,看見測量儀器庫鐵門上與地板中央都有大型六角星形裝飾,曾就教於當時測量組組長歐致中上校,歐上校表示過去陸軍的測量兵科符號就是六角星形;另筆者於101年11月6日赴東沙台視導時巧遇交通大學土木系史天元教授,史教授表示看到海軍測量軍官衣領上的六角星形符號,非常懷念,他當時服預官役時是在聯勤401廠擔任少尉測量官,67年任官時的兵科符號還是六角星形,大約在民國68年左右改為目前的地球形,因此曾在服役期間配掛過兩種符號。

[2] 氣象專長士官另使用錨箭符號。

[3]   國防部,國防部公告,(四六)務公字第7號,民國46年6月15日。

[4]   海軍總部(47)佛祥字第06902號呈,民國47年7月8日。

[5]   國防部(47)鐘銀字第379號令,民國47年7月31日。

[6]  海軍總部(48)鈺衡字第05955號呈,民國48年6月2日。

[7]  國防部(47)鐘銀字第379號令,民國48年6月27日。


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

何日重相見,凱歌富士山


一直想對父親做口述歷史,以成為自己寫小說的素材,無耐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,我的父親也加入母親在天上眷顧我們的行列,沒有了當事人,就只能憑著過去父子談話的印象去拼湊了。

抗戰時,父親在山東省立11聯中當流亡學生,民國33年,高三那年正值國家危急存亡之秋,日軍鐵蹄已到獨山,蔣委員長提出「十萬青年十萬軍」的號召,他和多名同學報考青年軍208師,在經過訓練後,日軍已是強弩之末,沒多久就無條件投降了,由於家鄉土共開始作亂,無法順利復員返鄉,就繼續在青年軍208師服務,而參加了後續的國共內戰。

父親談到了一些故事,臺灣光復之初,層峰原本屬意由軍風紀優良且知識水平較高的青年軍來臺接收,208師當時也確實在加強進行語言的訓練 (我曾看過教材,一本國語與閩南語及客語的語句對照小冊),後來改由其他部對來臺,也就產生近年逢228就常拿來作文章的一些議題,祖國軍隊撐傘挑扁擔鍋碗瓢盆掛身上,又常發生軍民糾紛,假如當初由208師來臺,後續島內民情的發展似乎可以有點想像空間。

另外像搭乘裝甲列車在華北編組成快速縱隊,在草原機動掃蕩共軍,以及他在徐蚌會戰外圍戰場作戰時,仍不忘利用時間求知,在炮火間斷之際,搶時間在戰壕中練習從上海寄來的速記函售課程等等的片段往事,可能因為不能訪問當事人,而只能待我蒐集資料後作為短篇小說的素材。

最後,再讓我們回到當年那個氛圍:國家民族的存續已到了最候關頭,熱血青年們堅決帶筆從戎,山東省立11聯中的校長杜仁山先生,在這些壯士離校前夕,召集全校師生為他們壯行,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,沒有紀念品可以準備,唯有抗戰的精神充沛。

流亡學生大多和家裏失去聯絡,從安徽開始步行到四川,在蜀江邊上奉令解散時,在風雪中,曾為前清秀才的老校長作了一首五言古詩相送,「.....,龍鬢敷白雪 .....。青春作客早,浩然離故關。從軍蜀江曲,殲敵長白間。何日重相見,凱歌富士山」。

古詩最末二句「何日重相見,凱歌富士山」,真是氣壯山河,一定要直搗日本鬼子的黃龍方休。

「各位老師和同學,學校目前已經非常困難,我已經接到指示要在下個月解散」老校長宣布「未來諸位不論到那裡,一定要自己保重,將來好為建設國家盡一份力」,就這樣,全校師生慷慨激昂同呼「何日重相見」,離校壯士回首振臂同呼「凱歌富士山」,一呼一應直到壯士們身影逐漸消失為止。

前面的文字恰好是我在10年前寫的,回顧過往,我發現這應該就是自己對近代史發生濃厚興趣的緣起,尤其是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的部分,因為父親做為大時代中的小人物,隨著時代洪流由山東萍飄台灣,才有了我們個人,可惜這10年來小說方面無太大進度,但我沒放棄。

書店
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vasta/4742976376/


小書局通常不歡迎顧客在店裏看書,稍微翻得久一些,就會看到老闆睜著圓眼把書抽走,放回書架上,所以我不太去書局。

越艱苦的人們越不吝於分享



http://www.hellotw.com/gate/big5/chukuang.gov.tw/attach/matsu-6f3baef94b168213cbf1a9e3435c114b.jpeg

如果說外島相對於本島是辛苦的,那外島中的外島肯定是更辛苦的,物資更缺乏,交通更不便,敵情更具威脅,勤務也更加重。